《艺术学院1994》是一部由刘健执导的动画电影,耗时五年,由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共同打造。这部半自传体作品于2023年成功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24年进入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大名单易资配,并计划于2025年6月21日在中国院线上映。上映11天内,影片累计票房达68.2万元,排片比例已降至0.1%以下。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1990年代初南方一所艺术大学里的青春故事。在那个浪漫而又残酷的青春岁月里,改革开放的浪潮激励着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梦想,激情洋溢地生活着。友情与爱情交织在对艺术的追求和理想抱负中,影片以独特的叙述风格和细腻的画面,徐徐展开了一幅别样的青春画卷。
作为摩登天空首部出品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1994》大胆创新,打破传统配音方式,邀请了来自电影、音乐和文化界的多位重量级人物倾情献声,包括董子健、白客、黄渤、仁科、Papi(姜逸磊)、周冬雨、许知远、彭磊、沈黎晖、大鹏、贾樟柯等。
展开剩余75%制片人杨城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接受采访,分享了影片背后的故事。杨城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影片的创作源于导演多年后回访母校时的感触:昔日充满活力的老师们已白发苍苍,校园景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段青春记忆,有的清晰如昨,有的模糊变形,但无论是苦涩的迷茫还是欢乐的时光易资配,都同样美好。中国社会飞速发展,使得时间对于个人而言愈发锐利,内心的沧桑变幻令人目眩。这种真切感受决定了影片的单纯与自然,没有刻意的叙事结构或热点话题,所有呈现都真诚动人。影片并非单纯怀旧,而是传达了当下每一个热爱艺术、敏感而珍惜生命的人都会共鸣的情感。
谈及影片的美学,杨城表示其独特且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源自导演刘健的国画背景,但又非传统的民族风,更偏向当代审美。影片探讨了如何让“传统”焕发新生,同时“当代”找到扎实根基,避免流于浮华。
与刘健之前的作品《大世界》相比,《艺术学院1994》在制作上更加精致流畅,这不仅得益于更多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也源于影片故事和人物更为日常,情感更为细腻。动画的表现不仅是“画面”,更在于“动作”的节奏把控,导演根据内容和美学选择速度,追求适合的流畅度,而非一味加速。
杨城坦言,用动画讲述具有强烈现实质感的故事在创作和市场上都充满冒险。然而,电影史本质上就是不断探索和冒险的过程易资配,尽管有些尝试未能成功,却为后来者铺路。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艺术学院1994》摒弃了传统的奇观和可爱风,聚焦现实生活,讲述别样的青春成长故事。虽然可能挑战一些观众和影评人的审美习惯,但影片画面美丽,内容通俗易懂,期待观众能够以开放心态接受这份独特体验。
影片曾获戛纳导演双周入围资格,但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完成相关准备,遗憾错失该机会。所幸柏林电影节给予延期支持,最终得以在主竞赛单元首映。回顾五年制作历程,疫情带来了两年的延期,也令资金和人力捉襟见肘,导演不断以新的灵感推动制作难度,影片时长与画面精度远超初期设想。
谈及中国电影市场,杨城对近年来的复苏持乐观态度。他指出,尽管曾有人说“中国电影已死”,但现实中涌现的多部现象级艺术电影与春节档的火爆票房证明电影人依然坚韧。行业的春天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持续努力,包括管理者、从业者、媒体、影评人和观众共同推动。
作为曾任电影记者和影评人的杨城,也关注当下影评生态的变化。他认为影评领域经历了从纸媒到自媒体的转变,伴随营销行业的兴起,乱象频现,但严肃专业的影评依然重要,希望更多高水平影评人能涌现,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为电影创作提供营养和支撑。
对于再次入围主竞赛但未获奖,杨城坦然接受。他理解奖项评选的复杂性,认为入围已是优秀的认可,尊重评委的选择,同时为获奖者感到由衷高兴,并感怀他们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整体而言,《艺术学院1994》是一部诚挚且富有艺术追求的动画电影,既承载了导演的个人回忆易资配,也回应了时代变迁中青年人的心声,以其独特的美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鲜活而别致的青春画卷。
发布于:福建省诚信双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